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
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
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
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
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
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
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
保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
现象包涵着积极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
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
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如此理解,方知
其看似“怪诞”,然功莫大焉。
※※※※※
问题二:谁是赢家?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
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 年的金厦海域,
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
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
表象上看,似乎是一场不分伯仲的无果之战。
台湾却一直陶醉在自诩的“胜利”之中,因为“国军英勇无故,致使
共匪踏平金马、血洗台澎的图谋惨黯失败”。另外,“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
共军被击毁野(高)炮221 门、炮位86 处、炮兵掩体21 座,油弹储存所17
座、各型车辆96 部、兵营4 座,我只损野(高)炮14 门、油弹库1 处、码
头栈埠2 处;双方海军18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匪机帆船86
条);双方空军10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32。共军兵器悉由俄共供给,故
台湾兵乃打胜了‘世界大战’”。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