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国军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
大陆方面的统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 架、
击伤19 架;击沉敌大小舰艇7 艘、击伤17 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
辆、缴获1 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事327 处,汽车9 辆,雷达、电台7 部,
各种火炮30 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俘敌飞行员3 名。我方被
击落、击伤飞机11 架;损失鱼雷艇3 艘、伤1 艘;被击毁火炮32 门、汽车
8 辆;伤亡官兵460 余员、民兵群众218 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
2、大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
台湾方面的数字掺水过多,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 万发,为
金门发射10 万发的4 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
方面称,大陆40 万发炮弹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
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
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
政治、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
到了预期目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
烈时,美国6 个航母编队,500 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
硬挤到台湾海峡来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
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
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即:A 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
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 状态,在阻止国
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 状态,在
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
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