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术和兼爱非攻思想,准备在学宫展示墨家的独特魅力。
随着各地学者的不断涌入,咸阳城一时间热闹非凡。学者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各自的学术思想,也让咸阳城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咸阳学宫终于建成。学宫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为一座多层的讲学大殿,周围环绕着藏书阁、学子宿舍、研讨厅等建筑。
开讲之日,我亲自来到学宫,为学宫的开讲致辞:“诸位贤才,今日咸阳学宫开讲,朕希望这里能成为学术交流的圣地,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为我大秦的发展贡献智慧。”
致辞完毕,第一场讲学正式开始。儒家学者伏生率先登上讲台,他以《论语》为蓝本,阐述儒家的仁爱、礼义思想。伏生道:“治国之道,应以仁爱为本,君主需关爱百姓,施行仁政,如此方能赢得民心,国家长治久安。”他的讲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得台下学者们频频点头。
然而,伏生的话音刚落,一位法家学者便站了起来,反驳道:“伏老先生所言虽善,但在当今乱世之后,人心浮躁,仅靠仁爱礼义恐难以约束众人。唯有严刑峻法,才能使百姓畏惧,国家安定。”这位法家学者名叫公孙鞅的后人公孙明,他继承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言辞犀利。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儒家学者们纷纷起身与公孙明辩论,一时间,讲学大殿内气氛热烈,百家争鸣的局面初现端倪。
道家学者庄辛见状,也起身道:“二位所言皆有偏颇。法家之法,虽能约束百姓一时,但过于严苛,易引发民怨。儒家之仁,虽能赢得民心,但在乱世之后,恐难迅速恢复社会秩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或许才是当下大秦应走之路。”
庄辛的观点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在学宫中激烈碰撞。
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儒家与法家之间的辩论愈发激烈,成为学宫中的焦点话题。
儒家学者认为,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为本。他们主张君主以身作则,推行仁政,重视礼仪规范,通过教育引导百姓向善。伏生道:“秦自商鞅变法以来,虽凭借法家思想强大,但统一之后,百姓疲惫,此时应以儒家之仁政安抚民心。轻徭薄赋,兴办学堂,让百姓安居乐业,方能长久。”
法家学者则坚决反对,公孙明言辞激昂地回应:“儒家之仁政,看似美好,实则不切实际。如今大秦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若不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