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社会秩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罪必罚,才能威慑犯罪,使国家稳定。”
在一次公开辩论会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儒家学者列举历史上因施行仁政而使国家繁荣的例子,如周文王以礼义治国,赢得百姓爱戴,最终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法家学者则反驳,以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为例,指出正是凭借严格的法律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才实现了大一统。
这场儒法之争不仅局限于讲学大殿内,还蔓延到学宫的各个角落。学者们在研讨厅、藏书阁,甚至在日常的交流中,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双方都试图服对方,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应对对方的质疑。
在儒法激烈争论的同时,道家和墨家也积极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道家学者庄辛在一次讲学中深入阐述晾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大秦历经多年战乱,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此时,君主应减少政令的颁布,让百姓自由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鲜。’不可操之过急,频繁变动。”他的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思,一些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在大秦统一后的休养生息阶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墨家学者则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展示了墨家独特的思想魅力。墨家代表墨羽道:“下之乱,皆因人们不相爱。若人人都能做到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那么战争将不再发生,社会将变得和谐。”墨羽还带来了墨家的机关术展示,墨家制造的精巧机关器械,如能飞行的木鸢、威力巨大的连弩车等,让其他学者大开眼界。墨家不仅倡导和平的思想,还注重实际的技术创新,以实现非攻的目标。
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为学宫的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儒法两家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使学宫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除了儒、法、道、墨四家,名家与纵横家的学者也在咸阳学宫中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风采。
名家以擅长逻辑思辨而闻名。名家学者惠施的传人公孙龙,在学宫中提出了着名的“白马非马”论,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公孙龙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发,详细阐述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强调了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虽然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但公孙龙精彩的论证过程让大家领略到了名家逻辑思辨的魅力。他道:“‘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