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东厂的进度
这些“悖逆文章”既有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有相对系统的分析观察,还有往来的书信。但不论形式如何,这些“悖逆文章”几乎都是门多萨那种相对纯粹、狂热的神学家,对于建立“基督教大明”的壮志幻想。
在神学家们书写的议论文章中,大明的土地上遍地都是因为误解和愚昧而不晓上帝福音的羔羊。这些羔羊常常拜祭一些他们自己都说不出由来的神祇。
就比如耶稣会的会长龙华民,就曾不止一次在“中国人的修道院”里见过“长着三个头的偶像”。在他的描述里,这种偶像的三个头互相看着,并且有着“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的爱”。一个头有高兴的事情,其他两个头就也高兴,反之,一个头有不高兴的事情,其他两个头也不会高兴。
龙华民询问当地人,想探究这一偶像所代表的神祇的由来,但龙华民却惊奇的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他的问题。
因此,龙华民判断,这种偶像所代表的,就是基督徒广泛信仰和崇拜的圣三位一体。并引申出圣徒克里斯托·圣·托马斯曾在这片土地上从事过布道事业。但因为长时间的误解和基于扭曲的偶像崇拜,这片土地上的羔羊迷茫了,不知道三位一体的真正含义。
所以,龙华民得出结论,只要悉心引导,广泛地传播天主福音,为这片土地上的羔羊解惑,那么就能驱散撒旦的阴影,打破错误的偶像崇拜,使迷惘的羔羊重新皈依耶稣基督,从信仰上征服这片土地,并建立“基督教大明”。
一开始,汤若望还希望通过模糊类似于“征服”这种明显带有侵略性意味的词,尽可能地为耶稣会做掩盖。但当他看见同组的其他成员,对这些词汇做了精准的翻译,并得知这些材料不是由某一组别独自翻译,而是由多个组别交叉翻译之后,汤若望便彻底放弃掩饰了。
经过多日的相处,汤若还发现,尽管这些中国的读书人在语言发音上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错漏与偏误,对西洋典故的了解也并不十分广泛,但就对常用字形字义的掌握程度来说,这些读书人的水平很高。尤其是部分“南方人”,他们对西班牙文和拉丁文熟悉程度丝毫不比自己差。故意掩饰不仅讨不到好,反而会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
汤若望不知道的是,他被动选择的“坦诚”着实救了他。他每天翻译的结果,都会被左都御史张问达本人重点阅读。一旦张问达认定汤若望有意胡乱翻译搞包庇,那么就会有某位御史,在都察院拿出正式的勘察结果之前,跳出来弹劾汤若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