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宦官一直用宽大的袖子套着两臂,但他把手掏出来之后,却并没有立刻去碰奏疏,而是先在自己的前襟上擦了擦手,才将一摞摞的奏疏码放到刘若愚的案头上。
送完奏疏,乾清门的宦官们鱼贯离开了。紧接着,在殿内伺候的小黄门立刻拿着干布来到他们先前站立的地方,跪在地上仔细地擦掉那些落在地上的水滴。大殿必须干净,而且必须干燥,如果皇上踩到水滑了,那不是皇上不小心,而是他们工作不到位。要是真出现这样的纰漏,那么最轻的惩罚都是能打断腿的廷杖。
东厂交上来的提报很长,但大多都是些琐碎行动的细节,简直就是一本纯粹的流水账。朱常洛耐着性子看完,发现当中的核心内容还真就只有王安凝练总结出的那些。
朱常洛合上提报,啪的一声将之扔到了御案上。“叫崔文升继续查,查清楚这帮人到底想干什么。还有,加派监控的人手,要是他们再派人出京,就追出京跟着!”
勋戚组建商队倒卖粮食赚取差价,算不得什么问题。只要这些商队能把关内产出的粮食顺利的运到关外,并把辽东地区过于富裕的银子置回关内,那么对国家来说就是利大于弊的。至少可以纾解朝廷的补给压力,并给产粮区带去作为货币的现银。
在对金战争结束之前,就算勋戚们的商队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了部分关税,朱常洛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想要干涉市场,乃至影响朝廷的政策与人事任免,朱常洛就要把那只闭上的眼睛给睁开了。
“是。”这时,王安已经领着吩咐回去坐着了。他听见皇帝的命令,立刻就代替皇帝,在那封司礼监简报上落下朱墨。
司礼监简报也算是待批的奏疏,或者说奏疏汇编,尽管大多数条目都是看一眼就过,得不到皇帝的朱批。但对应给外官的奏疏,这是等于批了一句“知道了”。
要是朱常洛突然有了什么调整的想法,又觉得不必开口下一道专门的命令,就会在条目的旁边写几个字或是一段话。王安看了,就会照着朱批的意思把事情安排下去。再过一段日子,可能是次日也有可能很久,执行的结果就会变成新的条目出现在简报上。如果以现有的资源执行不下去,或者需要新的授权,王安就会开口请示或者要一道明旨。
王安还没写完,朱常洛又下令:“还有,派个人去教一教崔文升那厮如何写提报。连个总结段都没有,叫人怎么看啊。”
“是!”皇帝略带调侃意味的语气让王安彻底放松了。至少今天,这件事算是过了。王安没有在简报上另添一句,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