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第三宗罪
散衙的钟声已经敲过了,不过左都御史张问达并没有要走的意思。这不单是因为他最近比较忙,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以外,整理李宗延带人收集来的一手资料,并编纂保甲册,更是因为他刚刚收到了宫里发来的回复,或者说针对“京察自陈”的“上裁”。
张问达的自陈疏很长,从他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到几十年宦海生涯的工作状态、工作成果,再到最近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几乎涵盖了张问达的整个人生,完全可以当成一篇的自传来看。而且,这篇文章不但很长很全面,还很生动有文采,各种典故随笔就来,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
但如果抛开这些大功夫,化繁为简,这篇文章也很好总结。因为他并没有脱离京察自陈疏的宗旨,也就是求去。
总之,张总宪在百忙之中,用一篇措辞华丽的文章,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年老体衰、无德无能、才不配位的庸官形象,并请求皇帝罢免。
如果这是一本弹章,那这篇奏疏一定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奏疏的遣词造句再进一步就能到死劾的地步了。但作为自陈疏,这篇文章只能算是平平无奇,如果让内阁里坐着的那些老翰林来写,还能写得更漂亮,或者说骂得更狠。
而且不出预料,皇帝并没有顺势罢免张问达,而是附了几段令人动容的挽留温旨。温旨几乎逐条批驳了张问达的妄自菲薄之语,并不断地重申了皇帝陛下对老臣的重视与肯定,希望他能继续在岗位上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发光发热。更可贵的是,温旨并非一意堆砌空洞的慰留辞藻,而是列举了许多张问达历职期间的功劳,还借梃击一案表达了些许感谢之意。要知道,当初张问达可是因为坚决要求公审庞、刘二人而被先帝免了职的。
尽管张问达明知这篇慰留文章很可能是某位太监,比如王安或者刘若愚代笔的,但张问达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张问达已经决定了,他要把自陈疏和皇帝的回复全文收录进自己的文集,并让儿子摘录关键段落刻到墓碑上去做墓志铭。
这时,门房又来送函。可那颇有些年岁的老门房进了都察院大堂,却不敢往里走了。只见张总宪老泪纵横,眼睛通红,手里虽然攥着手帕,却忘情地不往眼眶上招呼,任凭泪水滴落在案台上。
张问达注意到有人过来了,不慌不忙地拿起手帕擦了擦眼角。“你干什么?”听这语调就知道,张问达对门房的打搅很是不满。至于羞赧的情绪,张问达是没有的。到他这岁数,脸皮已经和城墙差不多厚了。更何况,这是铭感君恩的泪水,传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