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自利思考,并不好明着说出来,因此他也不会下场反驳赵子称。
好在其他太学生多多少少会当赵佶的嘴替,他们的疑问和反驳虽和赵佶所想、所担心的并不完全相同,但也能有七八分重合。
众人消化了赵子称的言论后,陈东很快追着求教道:“那按照贤弟这番说法,当年后周是在周世宗驾崩之后,就非亡不可了?就因为他们在乱世,又只有少主临朝,主少国疑让天下不能尽快结束战乱复归一统?”
赵子称:“并非如此,大周的天命德运终结,并不是终于柴荣之死,而是结束于柴荣死时的决策。是因为他没有顺应天命,天是给过他机会的,是他自己没那么选。
如果周要有德,柴荣就该主动传位给李重进,柴荣不过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并无郭威的血脉,倒是有皇后柴氏的一小半血脉,是柴皇后的亲侄。李重进则是太祖郭威的外甥,舅甥和姑侄,血脉之远近,也相若仿佛了。
而李重进若是也先改姓郭氏,认其舅太祖郭威为父,接替柴荣如‘弟终兄及’故事,以李重进在军中已有的威望,自然可以继续柴荣的大业,继续趁当时辽人昏庸之主在朝,收复燕云失地,并灭北汉余孽,再一统列国,不用像柴宗训继位那般,让天下人多等二十年。
又或者,如果柴荣觉得舅甥的血脉不够,他还可以将张永德与公主郭氏所生之子收养为己子,并传位给那个孩子。如此虽然也是幼主临朝,但却解决了两个问题:张永德与郭公主之子,辈分上比柴荣晚一辈,可以父子相继而非兄弟相继。
至于其弊,则是依然免不了幼主临朝,但这种幼主临朝却有一桩好处,那就是幼主的生父张永德依然可以掌握大军,总揽天下兵权,既然他亲生骨肉已经当了皇帝,想必张永德一把年纪了也不会再非要折腾造亲儿子的反。
不过无论是选择李重进一脉还是张永德一脉,必然需要在柴荣死前把另一脉清洗,以免两派相争。但柴荣为了他自己那七岁幼子的个人富贵,不肯如此,宁可让天下百姓多受二十年苦。
所以后周失天命,便是失在他做出那个决策的时候。尤其当年周太祖郭威,何其天下为公?郭威能够不顾自己血缘血脉的断绝,让柴家继子继承天下,只为了尽快一统,百姓少受苦,柴荣为何不能再学其养父的天下为公?
而太祖恰恰与之相反,太祖始终不顾自己血缘亲生血脉的荣辱,一切只着眼于天下百姓尽快结束痛苦。这才是言行如一,始终一致。
或许太祖晚年时,德昭太子也已经稍稍成年,二十余岁,可能有能力继续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