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人授意,纯粹是所有人自发传播的。
“没想到赵县丞去年看上去那么为国为民,不贪不占,原来都是演的。”
“他居然那么急着上任,急着让李知县尽快走,他好大权独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去年徭役劝课农桑的钱粮,都是募捐而来,一点都没强行加苛捐杂税,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却不知要如何变本加厉赚回来,唉。”
说这些话的人,有县中各房的普通小吏,也有其他各色人等,都是背着赵子称私下里偷偷聊的。但他们不知道赵子称自从习武之后,耳聪目明,听觉也特别灵敏,所以好几次隔着一进院落都能听到外面的人窃窃私语。
人家私下里说,给赵子称留了面子,赵子称也不好公开喝破,那样反而会闹大,而且人言可畏,法不责众,他也只能暂时先稳一手,假装不知道。
但他内心的郁闷,却是非常沉重。
“唉,看来还是官场经验不足了,我只是想尽快无人掣肘地好好做事,全力备战。没想到落在那些愚夫眼中,只要是官员不计代价急于上任,就会形成‘此人就是想尽快开贪’的刻板印象,真是找谁说理去!”
赵子称每每忍不住这般愤懑思忖。
这种流言,还真没办法解释,只能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了。等方腊真造反之后,那些不理解他的人,自然会知道赵知县的高瞻远瞩、大公无私。
谁让大宋朝之前这么干的文官,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贪的呢。你非要说自己是唯一的例外,短时间也没人信啊。
赵子称郁闷归郁闷,却也没太往心里去。
不过这个小插曲,却也让赵子称产生了两个念头。
首先,他内心有了更强的动力,希望摸清方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造反。自己也好提前打个时间差,找机会跟通判魏宪联手、奏请皇帝废除石纲,捞一票大名声。
无论自己眼下名声受到了什么挫折,只要自己上奏请求废除石纲,那么整个江南的民心都能收拢一波,那些认为他想要贪、想要跟朱勔沆瀣一气的流言,统统都会不攻自破,这是最有效最釜底抽薪的招数。
其次,便是赵子称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必要拉拢一些文官、文吏的班底,能跟自己知根知底交心,帮自己做事的。
至今为止,他穿越一年有余、进入官场半年多,身边的心腹都只是武夫。那些动刀动枪的事情,他有的是铁杆死党帮自己办事,哪怕再大逆不道也可以托付。
但是文官系统里,自己一个心腹都没有。一方面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