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有利。我们可以抓住美
国急于希望在华的被押人员获释这件事,打开与美接触的渠道。但应告诉美
国人,要么面谈,要么免谈,好在中美双方都有代表团在日内瓦开会,有关
两国的任何问题均可以由两个代表团进行直接沟通,完全没有必要请英国代
办作中间人来迂回进行。
翌日,中国代表团发言人接发球抢攻,采取主动,向新闻界发表关于
美国无理扣押中国侨民的谈话,而后表示,中国愿就被押人员问题与美国举
行直接谈判。
中方的要求应乎逻辑,合于情理。三日之内,美方没有答复,显然在
审慎研判周恩来的条件之中有否预设的陷阱。三日之后,实用主义的美国人
传来消息,同意两国代表举行直接会谈。
如此,日内瓦,历时51 天的马拉松扯皮、争吵,终因了美国代表团缺
乏诚意,朝鲜问题没能修成半点正果。也因了中国代表的灵活周旋,印支问
题透露出一丝朦胧的曙色。但谁也不曾料到,日内瓦的副产品,竟是意外地
在中美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架设了一座双方官员接触晤谈的桥梁。
历史学家说:论及会议两大主角中国与美国的得分孰多孰少,很难定
评,但有一点则可以肯定:不管中美如何憎厌对方,若要解决双方的利害分
歧,避免矛盾激化为冲突,中国当然要揪住美国讲理,美国也不能不与中国
对话。日内瓦,总算为双方体面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旁打嘴仗开了一个头,
并使两个冤家利益均等地获得了一个不期而遇的收获。
“桥梁”既设,就连杜勒斯这样的反华强硬派人物也不愿意再关死大门
了,这毕竟是同他们故意不予承认又不能不与之打交道的一个大国保持直通
联系的唯一方式。中国也愿意留着一条门缝,以便于更好地观察美国,与之
斗争,并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开启一条表达意见的管道。不同的目
的包容着共同的需要,日内瓦会议甫结束,双方议定:此地风光无限,咱沏
壶茶接着聊啊。鉴于代表团会谈的方式不便延袭,启用一个新名义就是了: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美大使级会谈无疑是国际外交史上最沉闷最冗长最不富成果的谈判
之一,在长达15 年的岁月里,双方谈了136 次,除了在释放被关押人员遣
返侨民和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